绵阳城市学院

  鼎点资讯     |      2023-08-26 06:32
绵阳城市学院(Mianyang City College)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是四川省建设类专业“双证制”学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33] 
绵阳城市学院的前身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是2006年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由西南科技大学和合肥万博社会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2年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授予资格。2021年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更名为绵阳城市学院。 [33]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安州、游仙两个校区,规划占地1200亩,建成及规划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约1.06亿元,各类图书资源总量370余万册;设有二级学院8个,开设本专科专业共73个;有在校生20000人。 [1] 
中文名
绵阳城市学院
外文名
Mianyang City College
创办时间
2006年
办学性质
民办高校
学校类别
理工类
学校特色
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四川省建设类专业“双证制”学校(2014年)
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1年)
主管部门
四川省教育厅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俊佳、校长:徐鹏
高职专业
73
院系设置
二级学院8个
校    训
博学、笃行、严谨、创新
校    歌
《理想之歌》
校庆日
5月7日
地    址
安州校区: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滨江西路北段11号
游仙校区: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三星路11号
院校代码
14045
主要奖项
四川省文明校园(2018年)
2004年,西南科技大学与万博集团确定申办独立学院。 [29] 
200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试办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时设英语系、经管系、机电系、土木工程系。 [29] 
2006年9月,开始招生,院系调整为基础科学系、经济管理系、机电工程系、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29] 
2012年,通过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授权单位预评估。 [1] 
2014年11月,被评为四川省建设类专业“双证制”学校。 [31] 
2016年,新建的安州新校区开学。 [29] 
2017年,正式批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1] 
202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同意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 [30]  同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转设并更名为绵阳城市学院; [29]  12月,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32]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二级学院8个,开设本专科专业共73个。 [1] 
二级学院
本科专业
专科专业
现代服务产业学院
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学前教育、休闲体育
家政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社区康复、心理咨询、运动训练、旅游英语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汽车营销与服务
鼎利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商务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互联网金融、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移动通信技术、电子商务技术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城乡规划、工程造价、交通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风景园林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资产评估、金融工程、物流工程
财务管理、物流管理、金融管理、会计
艺术与设计学院
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学
动漫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蓝桥学院
——
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
通识教育学院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国际教育学院
——
——
继续教育学院
——
——
参考资料: [1-3]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537人、外聘教师308人,专任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50人,占比9.31%;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89人,占比35.20%;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91人,占比54.19%;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 [1] 
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张洪 [20] 
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李燕琼 [20] 
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李燕琼 [20] 
省级教育系统优秀人事管理工作者:张洪 [20]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大学数学课程思政团队 [6] 
  • 质量工程
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20张)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14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应用型示范专业项目4个,专业综合改革专业2个,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业4个、省级民办高校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4个、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项目)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3个。 [1] 
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等 [5]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测绘工程、土木工程 [2] 
省级特色专业:金融工程、工程造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自动化、社区康复 [2]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自动化、财务管理 [16-17]  
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测绘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 
省级民办高校(特色)骨干专业:金融工程 [15] 
省级民办高校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等 [18] 
省级一流课程:机床电气控制与PLC、高等数学、金融学、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工程测量学 [1] 
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GPS原理及其应用、工程测量学、建筑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计算机应用综合专题实践 [1]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景观规划设计原理、高等数学、基础英语、三大构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 [1]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项目):建筑节能技术工程中心等 [4]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绵阳城市学院-金蝶大数据智能财经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7] 
  • 学生成绩
2020至2021学年,学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项目共29类,总获奖222个,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2项,一等奖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2个、优秀奖2个,获省级奖励26项,一等奖17个、二等奖39个、三等奖75个、优秀奖18个,行业特等奖3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5个;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6项,年度目标完成率122%;申报并成功立项省级项目106项;成功申报国家级33项。 [1] 
  • 教学成果
2020年8月,学校获四川省民办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8] 
绵阳城市学院获部分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项目名称
获奖类别
获奖时间
民办高校“一心两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省民办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2020年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探索与实践
省民办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0年
参考资料: [8]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四川乡村振兴建设规划研究中心、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碳排放权研究中心、企业创新管理研究所、学生与思政研究所、碳金融研究所、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9-10]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四川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立项。 [11-13]   
绵阳城市学院部分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一览表
课题名称
项目类别
立项时间
多能源多功能暖通集成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
2015年
多用户协同OFDM系统中基于传输速率的动态资源分配算法研究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
2015年
家电制造企业的工业设计体系研究-以四川为例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
2015年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调查研究——以M独立学院为例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
2015年
碳交易驱动四川乡村振兴低碳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四川省社科“十三五”规划年度项目
2018年
油气输送管道补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2022年
参考资料: [11-13]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各类纸质图书108.14万册,电子图书242.20万册,电子期刊12.06万册,学位文论文375.24万册,拥有中国知网镜像数据库、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视频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13个。 [1]  [14]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与德国、西班牙、英国、捷克等国家的高校合作,设立了艺术、语言、教育以及商科等专业的计划内统招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与珠海世纪鼎利集团共建鼎利学院、国信蓝桥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蓝桥学院。 [1] 
  • 校徽
学校校徽为圆形构图,由盾形的标识以及标识下方标注学校的中文名称“绵阳城市学院”,上方标注学校英文名称“MIANYANG CITY COLLEGE”。 [19] 
绵阳城市学院校徽 绵阳城市学院校徽
  • 校训
博学、笃行、严谨、创新 [19] 
释义:“博学”、“笃行”取自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在多元文化共生共荣,使师生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也是对师生素养的又一项基本要求。“笃行”就是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的内涵是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校训中的“笃行”,体现了学院强调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基本理论与创新技能的培养统一起来的办学理念。 [19] 
“严谨”是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搞自然科学的,懂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无论是搞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方法。一是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这是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思想和品德。“创新”最早见于《魏书》卷六十二:“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主要是指制度方面的改革、变革、革新和改造,并不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辞海》里讲“创”是“始造之也”,是首创、创始之义;“新”,初次出现,与旧相对,“才”、“刚”之义。“创新”有三层涵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三是指创造性、新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校训中的“创新”,主要体现了学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要求,彰显“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理念。 [19] 
  • 校歌
学校校歌为《理想之歌》。 [33] 
(注:歌词暂无)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旭阳双结棍社、跆拳道社、武术社、翰墨书法社、经笥社、舞蹈社、曲艺社、音乐社等学生社团。 [21]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设计艺术节、建造文化周、体育运动会、动漫晚会等学生活动。 [22-26]     
职务
名单
党委书记
王俊佳
党委副书记、校长
徐鹏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刘续梅
常务副校长
左申兵
副校长
林秀英
参考资料: [27]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李忠诚
校长
2006年至2007年
徐云峰
党委书记/校长
2007年至2008年
陈友冰
校长
2008年至2010年
李众立
校长
2010年至2021年
参考资料: [28] 
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收起